这是一次实战演习,实现了精确定位和防空
这是一次高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实际应用
十几首创,有利于降低城市犯罪率
一定要坚定支持
谋生-1:中国哪个城市最有潜力?
《各城市人口-房价-工资对比,扣除食品、住宿以后打工人的真实收入是多少?四个城市集群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高?》
《2022年-去房地产经济以后,我国真实的GDP是多少,2023-2024年我国GDP面临重大转折,养民富民势在必行》接上文,很多人对比城市从营商环境和人口流动的角度去评价,实际上人口不会永远流入,尤其是全国人口已经见顶,而只要是一个体制下的治理,营商环境都是一样的,山海关的营商环境和上海一模一样。只不过山海关的产业链不利于民营经济,因此导致网上一致认为北方的营商环境比南方差一些,实际上我们从一些南方制造业企业主的经历中也可以看出,其实本质都一样。
珠三角、长三角的时代红利是改革开放,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,大量的劳动密集产业迁移至越南,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也将出现较大的转变。为什么这些制造业企业不去西北等内陆城市呢?西北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一些,但是我们从全世界城市的发展来看,内陆城市没有潜力,从美国、俄罗斯、中国、欧洲的城市发展来看,全球主要大城市均处于沿海地界,而行政中心-首都一般偏向内陆。美国华盛顿、俄罗斯莫斯科、德国柏林、法国巴黎、英国伦敦,这些城市也均有河流,但经济主要是依靠对全国资源的重组,并不主要依靠贸易。而洛杉矶、纽约、马赛、上海、广州、天津等这些城市却控制着一个经济体的贸易往来,比普通城市更具有产业优势。
因此我们认为航运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,而国内有水陆运输的城市分为四个区域带,京津冀环渤海区域、长三角区域、珠三角区域、还有长江河沿岸。
根据河流的分布我们罗列出了几个城市,北京、天津、青岛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厦门、广州、深圳、重庆、武汉、长沙。
人口聚集地、陆上交通枢纽的城市有哪些呢?
郑州、石家庄、成都、西安。
院校分布,211、985集中的城市有哪些呢?北京26、上海9、南京8、武汉7、西安6、成都5、天津4、广州4、哈尔滨4、长沙3.5,其余各主要省份城市均有1-2所,例如青岛2所。
我们重新划分以后,京津冀30(北京+天津)、长三角17(上海+南京)、广东6,如果一家企业要为研究机构选址,那么一定离不开这三个地方,京津冀的科学城是雄安,以后一定是中国硅谷的发源地,但是该地区属于资源行政分配的地区,商品房不可以买卖,未来大概率以公租和福利分配的方式配给,和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关系。
上海地区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,核心作用是对外开放,是我国对外的窗口,那么深圳呢?
深圳、广州能作为研发基地吗?
广东境内有6家211院校,且紧邻香港,香港本身教育资源丰富,如果香港的教育资源可以流入深圳,那么广东的高校可以达到14家,基本可以和上海匹敌,建立一个研发基地不成问题,其中港中大深圳分校已经开始运营。
长江经济带还有长沙、武汉,其中武汉有7家高校,人口1300w,能发展起来吗?
武汉、长沙必然是作为一个长江经济带的点来发展,由于历史因素,武汉被共和国作为当时的陪都,蒋介石则是把重庆作为陪都,因此武汉被注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。
武汉、西安、长沙这些都是辐射省内的城市,那么成都和重庆呢?
原本成都和重庆均属四川,四川人口太多,最后在种种考虑下,把重庆分割出来了,而重庆是掌握长江水陆的城市,因此重庆的制造业也非常的发达。
重庆的制造业主要是组装、加工,由于缺乏高校教育资源,研究机构在重庆布局很少,反而在西安、成都有一些布局。
因此重庆和成都一个发挥水陆交通优势,一个发挥教育资源优势,本身四川还具有劳动力优势,那么西南地区的经济就有眉目了。成渝教育资源合计7所,属于第二梯队了。
----
那么全国主要的核心城市就一目了然了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属于第一梯队,天津、西安、成渝、南京、长沙、武汉属于第二梯队,青岛、郑州、合肥、厦门、杭州、哈尔滨等省会属于第三梯队。杭州没有教育资源、仅有海运资源,本质上和青岛、厦门没有什么区别,因此排名第三梯队。
第一梯队中北京、上海房价均在6w以上,第二梯队中成都主城、西安主城像样点的房子也得2w+,第三梯队目前的房价明显高估,价格普遍和第二梯队保持一致。
支撑高房价的是谁?师医公+科技+金融人才,一个城市没有这三类人,那么房价是撑不住的,有人说阿里巴巴是高科技企业,还有金融属性。
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以前的高科技企业在未来看,只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的超市而已,Ofo是高科技企业吗?美团是高科技企业吗?

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,这些企业的技术已经大众化了,大众化以后,遍地都是程序员,劳动力不再稀缺,反垄断以后这些企业也无法继续牟取暴利,最终回归普通。